图文精华

扫码下载和美元阳APP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国家公园:保护与发展协同推进


普达措国家公园 本报记者 孙晓云 摄

寄生植物 本报记者 张彤 摄

属都湖 本报记者 唐焱 摄

公园内的动物 本报通讯员 胡东芹 摄

普达措公园一景 本报记者 杨峥 摄

1933年,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在《消失的地平线》一书中,为世人描绘了一方世外桃源:日照金山的雪峰、巧夺天工的峡谷、茂密的原始森林与繁花似锦的草甸,以及明镜一般的高原湖泊。在这里,多民族并存,人与自然和谐相生,代表“遥远而迷人”的“香格里拉”成为无数人心中向往的地方。


这样的场景

正真实地存在于

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境内

海拔3800米的高山密林中


碧塔海与属都湖相伴而卧

“杜鹃醉鱼”和“熊捞醉鱼”

奇观为人乐道

湖岸边牧场炊烟袅袅

牛铃悠扬

丰富的珍稀动植物种类

和浓郁的藏乡游牧风情绘就美丽图景

定格于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中

自1996年在中国大陆率先开展国家公园新型保护地模式探索以来,云南省先行先试,经过20余年的努力,国家公园模式成为云南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共识,为我国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出台顶层设计政策贡献了云南经验和智慧。

如今——

云南省把国家公园体制探索作为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和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的具体行动,拟建高黎贡山国家公园的综合科学考察、社会影响评估正在扎实开展,西双版纳雨林(亚洲象)国家公园、无量山—哀牢山国家公园创建前期准备工作稳步推进……国家公园探索的路上,云南步履铿锵,行稳致远。

破冰:从普达措出发


2001年,面对升级自然保护区的机会时,迪庆藏族自治州曾举棋不定:是将碧塔海省级自然保护区申报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更严密的保护?还是维持现状,让周边村民继续保有生态旅游带来的收入?

(普达措国家公园春夏秋冬)

这一道关于保护和发展的博弈难题

不仅存在于碧塔海

同样横亘在全国各级自然保护区面前

“有一种办法可以平衡保护与发展。”在主持和参与了云南多个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科考和总体规划后,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教授杨宇明认为,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率先引入的“国家公园”发展理念或将成为突破口。

滇西北的“三江并流”地区

是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

优先重点保护的热点地区之一

被列为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

然而

滇西北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丰富

却也十分脆弱

加之经济贫困

承受着保护和发展双重压力

04 (2).jpg?x-oss-process=style/w10

1996年,云南省开始了在滇西北基于国家公园建设的新型保护地模式探索研究,由云南省发改委、中科院昆明分院等机构与大自然保护协会合作开展了滇西北大国家公园项目的前期研究。

2005年5月,由省政府研究室与大自然保护协会共同组织,邀请了迪庆州政府、原中甸县林业局等政府部门和清华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的专家及相关机构参加,在昆明举办了关于在香格里拉创建国家公园的研讨会。

2006年,在滇西北旅游现场办公会上,省政府正式作出了在滇西北创建国家公园的战略部署,并将“探索建立国家公园新型生态保护模式”列为我省生态环境建设的工作重点之一。

同年在西南林业大学成立了国家公园发展研究所,与大自然保护协会合作开始了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的创建工作。

03 (1).jpg?x-oss-process=style/w10


创建过程中,省政府成立了国家公园管理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开展了包括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法规、准入制度、技术标准等方面的专项研究,规划将国家公园建设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景观、湿地景观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的典范,建设成为向公众提供休闲观光和体验自然的最佳场所,实现对具有国家代表性的生物、地理和人文资源及景观的科学保护和开发。

迪庆州以

碧塔海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国有林场为依托

扩大保护范围

整合建立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

2007年6月,普达措国家公园正式挂牌,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国家公园。总面积60210公顷的普达措国家公园,包括了碧塔海闭合型高原湖泊周围汇水面山茂密的寒温性针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杜鹃灌丛、五花草甸-沼泽湿地与湖泊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资源等完整的复合生态系统,以及古冰川遗迹和传统村落民族文化等历史文化遗迹都纳入了国家公园的重要保护对象和主要管理目标。

2016年,云南正式启动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同年出台了中国大陆首部国家公园地方性法规《云南省国家公园管理条例》,成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中“立法引领改革的典范”。

经过5年试点

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全面完成

并在构建较为完备的

国家公园制度体系

探索贫困地区国家公园发展的自养模式

形成融合传统生态智慧的内生型国家公园生态管理方式

充实“造血式”的国家公园社区可持续发展机制等方面

为建立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积累了

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

共赢:在保护与发展中走向未来

目前

全国共有10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

其中我省有普达措国家公园一处


而以普达措国家公园为入口

云南省也成为了

大陆最早开始尝试探索国家公园建设的省份

建立国家公园就是要将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保护起来,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这是业界专家普遍的共识。经过多年建设,云南的国家公园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改善民生、统筹推进保护与发展等方面均取得成效。

作为全球单位面积内生态系统类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普达措国家公园保持着极高的生态系统原真性与完整性。国家公园试点开展以来,区域内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明显改善,云杉、冷杉林等顶级生物群落维持稳定,健康的天然林面积占比高达88.04%,人工生态系统仅占国家公园总面积的3.15‰,人口和公路密度远低于所在生物地理区的平均水平。从未发生过森林火灾,空气质量保持一级。主要保护物种生境质量稳步提升,种群数量得以恢复性增长。核心保护区无居民聚集点和开发经营项目,全域不存在显著的生态退化现象。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迪庆州曾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是“同一战场”上的“两场攻坚战”。普达措国家公园始终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开展资源的非消耗性利用,并以此反哺生态保护和社区发展,形成了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通过国家公园带动,数千名原住居民参与生态管护、巡护监测、访客服务,交通、教育等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实现生态得保护,理念得转变,贫困群众得增收,户均年收入从2万元增加到10余万元,绿色已成为保护与发展协同推进的最美底色,生态、社区、原住居民发展面貌焕然一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这里得到生动实践。

普达措在藏语中是“普度众生到达彼岸之舟湖”的意思,普达措国家公园以此为名,目的正是在于通过国家公园建设,为公众提供普惠的民生福祉。普达措国家公园坚持共建共享,广泛吸纳企业、社区、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国家公园保护、建设与管理,积极探索全民参与生态保护,实现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20160519125814853.jpg

试点以来——

森林、草原、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生态状况显著改善,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高达每年43.7亿元,得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全球公园协会等国际组织的充分肯定。

同时,普达措国家公园深入践行全民公益理念,将门票价格从每人次138元降至每人次20元,年均为125万人次公众提供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了解自然、学习自然的机会,充分让各族人民群众共享生态福祉,深刻领略普达措自然之美、生态之美、和谐之美、发展之美,形成了保护自然的自觉意识,树立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良好形象。

地处长江、怒江、澜沧江、珠江等

主要河流上游或者源头的云南

是我国的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发挥云南重要而特殊的生态作用

为美丽中国建设、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提供高质量生态产品

是云南长期探索和思考的历史命题

着力构建分类科学

布局合理

保护有力

管理有效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

自然保护地体系

云南在深入的探索中

不断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20170926113037148.jpg

访 谈

解读国家公园

近年来,我省规划建设了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出台了国家公园管理条例,还将着力构建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教授杨宇明。

20170814091031118.jpg

问: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区有什么区别?

杨宇明:

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目的都是保护珍贵的、稀有的动植物资源,以及保护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的生态系统,都是重要的科研监测、教育基地。自然保护区以严格保护为主要手段,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公园更强调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充分体现“以人为本”要求的生态保护模式,不仅强调环境保护,同时更从满足人们探索、认知自然和观赏、体验自然美景的需求出发,充分发挥自然文化资源的观赏、教育和游憩的功能,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使社区受益,实现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良性互动。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起着相互协同、互为补充的重要作用。

国家公园在保护和发展中能起什么作用?

杨宇明:

在云南的许多保护区内或周边都世居着祖祖辈辈沿袭传统生产方式的居民。建立保护区后,在还没有为他们寻求到改变对当地自然资源利用方式的替代生计之前,村民为了生存对资源的采收和消耗必然会引起当地社区与保护管理机构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方法之间的矛盾,并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保护对象的栖息繁衍以至保护管理目标的实现,并容易激化保护与利用的矛盾。

国家公园是世界上通行并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资源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模式,不仅是世界自然保护事业中的一项重要建设和基本设置,也是开展自然保护实践的重要基地。于是,许多世界上自然景观优美、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通过设立国家公园来协调保护与发展关系。

通过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发展的结合,极大地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带动了国际旅游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成功地从规划和管理技术层面上解决了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矛盾,而利用的方式是采用对森林生物与环境资源的非消耗性利用,做到了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的持续利用,并在利用资源环境产生的利益中使社区得到分享。


云南在建设国家公园的进程中,有哪些机遇和挑战?

杨宇明:

云南省的国家公园建设按照“严格保护、强化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以高水平的规划为龙头,建立健全保护、开发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和高效运转的管理机构,形成地方政府、保护管理机构、旅游经营企业和社区居民多方利益共享机制,探索出了一条在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脆弱地区实现保护与发展并重,保护实施有力、发展不损坏资源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集保护、科研、生态旅游、周边社区可持续发展为一体的示范区。同时,我们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云南省旅游的重心正在向滇西北转移;同时,云南旅游业正在转型升级,进入了从单一求客源数量到向高端化、高品质的提高质量的关头。



来源:云南日报

编辑:肖琳平

标签: 暂无标签
肖琳平

写了 9482 篇文章,拥有财富 0,被 1 人关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成为第一个吐槽的人

返回顶部